学院专业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专业 - 学院介绍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13     点击次数:

生命科学学院

1.历史沿革与发展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1月,由原湖北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农学系生物技术教研室和动物科学系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

2.学科建设与特色

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生物系和食品系2个大系,生物系包含生物技术、生物工程2个专业,食品系包含食品科学与工程1个专业。目前有在校本科生924人。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方向)获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生物工程专业批准为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生物技术专业2020年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立项建设,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2023年以来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2项。“生态学”、“食品工艺学概论”、“畜产品加工工艺学”、“药理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微生物学”等6门课程自2021年起相继获批湖北省一流课程立项建设。“基于农业全产业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项目,2020年获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资助。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共建单位),生物学、生态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与医药、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学院有博导8人,硕导42人,在校研究生249人。食品科学与工程连续两年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3.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学院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专任教师博士占比86%,海外经历教师占比39%。省级以上人才4人,“产业教授”1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拥有特色科研团队11个。

4.科研平台与成果

学院有湖北省淡水产品质量安全研发检测共享平台,中央与地方共建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实验室、食品加工与安全和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委托单位,湖北省生物菌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湖北达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长江大学生物医药研究所,食品研究院,食药用微生物研究所和植物基因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实验室65间,使用面积共5000余㎡。科研仪器设备1400余台(套),共计4000余万元,其中大型仪器46台(套)。已在淡水产品保鲜与加工、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遗传育种等领域取得多项科研成果。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其他纵向项目180余项,横向项目130余项。

5.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学院依托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致力于搭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命科技和食品科技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平台,注重对外合作交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通过全员导师制与科教融合,促进产教、学科、研创贯通,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学工党建、质量保障体系。近5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共计108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项。

6.学习环境与设施

学院建设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实验室和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受湖北省高等教育利用日圆贷款人才培养项目300万美元资助,建立了生命科学研发平台,是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设长江大学生物医药研究所、食品研究院等,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分离制备、食品化学与安检以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8个教学实验室;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800余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34万册,电子期刊3.9万种,电子图书151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7个。

7.学院文化与学生活动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拓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星空文化节特色学生品牌,有序开展美食艺术大赛、“新生杯”演讲比赛、“生·悟”论坛、生物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竞赛、模拟求职大赛、双创竞赛、宿舍文化评比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实践计划、心理健康沙龙、迎新晚会、学生工作表彰大会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文明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8.校友情况概述

       学院始终立足专业教育根基,贯通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育出全国劳动模范潘峰、国家优青冉茜、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杨绍青等杰出校友,持续为经济社会建设输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校友足迹遍布政产学研关键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