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于 2004 年 1 月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的相关专业合并组建而成,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 1958 年江汉师范学院高师理化班,历经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不同发展阶段,是长江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 5 个系,1 个省级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 103 人,其中专任教师 77 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含特任) 28 人,副教授(含特任) 31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76.6%。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 7 人,硕士生导师 51 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 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 3 人,楚天学子 1 人,湖北省优秀青年骨干人才 1 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 1 人。
学院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储能科学与工程 6 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湖北省石油化工战略性支柱产业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品牌专业,并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及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环境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化学(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教育认证。
学院非常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现有省级一流课程 2 门,省级精品课程 2 门,校级精品课程 4 门;公开出版主编教材 13 部,其中 1 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 部被列为 21 世纪农林类高等学校教材;现有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 1 人,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1 人,长江大学教学名师 1 人,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2 人,长江大学十佳师德标兵 1 人,师德先进个人 2 人,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4 人。主持省级及校级教研项目 20 余项,获得 3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拥有油气田应用化学 1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学科教学(化学)、材料与化工 3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十四五”期间,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被确定为湖北省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学院还拥有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清洁生产与污染物控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 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的转化,紧密围绕国家能源重大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服务。经过30多年的建设,学院在油气田应用化学和油气田环境保护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并在油气资源清洁利用、新能源化学工程等领域展现出新的特色。学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全国各大油气田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学院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湖北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3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70余项省部级奖励。
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建院以来已为国家输送数万名专业人才。毕业生广泛深耕于教育、能源化工、环境科学等领域,很多人已成长为政界精英、商界领袖、学术名家等各界翘楚,更有无数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各项事业默默奋斗,为学院赢得了声誉。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近 1700 人,其中本科生 1400 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00 余人。学生创新氛围浓厚,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表现优异,多次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近些年毕业生升学率在36%以上,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6%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学院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和华鲁恒升、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合作,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学院注重开放办学,先后与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在多个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学生联合培养,已连续多年选派学生到合作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且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
展望未来,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德树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基础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努力把学院建成国内化工、环境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专业设置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化学
省级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环境工程
通过师范专业认证专业:化学(师范)
“荆楚优师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化学(优师计划)
2024年获批新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
3.2025年招生专业介绍
(一)化学(师范)专业
(1)新高考选考科目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2)人才培养特色
2024年,化学(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第二级),化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已在化学教育、应用电化学研究、精细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①突出的师范特色。化学(师范)专业是在原荆州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中学教师为特色。毕业生多数从事教育教学的相关工作,已成为地方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学骨干,有的自主在化学领域创业,成为企业家。
②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专业重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队伍建设,从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有20人,其中外院教师6人、中学一线教师7人。既有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又有湖北省道德模范教师,还有长江大学楚天学子。
③化学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能在化学、材料、能源、化工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科研成果,可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学论文,可以申报专利技术。与国内、省内同类学科相比,长江大学化学学科具有明显优势。
(3)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较好,毕业生可在中学、教学研究与教育管理以及化学化工企业、研究所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或应用开发工作,可保研读本院化学教育学硕士,也可以继续攻读本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每年有3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985或211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化学(优师计划)专业
(1)新高考选考科目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2)人才培养特色
2024年,化学(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第二级),开始招收“荆楚优师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化学(优师计划)专业。本专业以 “强化学科根基、创新教学能力、厚植乡土情怀” 为特色,通过定向培养、实践浸润、双导师护航等举措,破解乡村化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难题,为乡村振兴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①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发展需要。扎根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坚定从教初心,扎实的化学学科素养、优良的教师职业技能,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乡镇中学化学骨干教师。
②突出的师范特色。化学(优师计划)专业是在化学(师范)专业上发展起来的,以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中学化学教师为特色。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大四实习是定向到签约县(区)中学全职任教一学期,独立承担班级管理与化学教学任务。
③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专业重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队伍建设,从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有20人,其中外院教师6人、中学一线教师7人。既有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又有湖北省道德模范教师,还有长江大学楚天学子。
(3)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前景
学生入校后签订《湖北省荆楚优师计划师范生定向培养协议书》,毕业后到定向县域中小学入编履约任教6年,免除学费并补助生活费。
(三)应用化学专业(能源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
(1)新高考选考科目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2)人才培养特色
①以化学学科为基础,强调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在环保型钻完井液、提高采收率、油气田环境保护、储层保护技术、深部调驱技术、油田化学实验技术及化学生物学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②强化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两创人才的培养,工程特色显著,学生实践能力强;
③“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效显著。应用化学专业在油气田应用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等方面学科优势明显,与多家油田化学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生产、教学及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互助协作平台。
④本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应用化学系广大老师利用自身在石油行业的优势,获得了较多的项目资金,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老师的项目开发中,培养了学生应用开发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业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可保研攻读本院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继续攻读本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每年有3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985或211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新高考选考科目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2)人才培养特色
①本专业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紧密联系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油气资源开发、石油化工过程中化学方法、化工技术和化工产品的应用及相关理论作为特色,强调化工知识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实践应用,特别在油气资源化工开发工程、油田化学品绿色合成工艺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②该专业根据化学工程学科特点,拓展绿色化工、智能化工新技术,以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和智能化工为支撑,将三者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产学研”深度融合。本专业在油气田化学工程、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精细化工中间体合成等方面优势明显,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部分科研成果位列国内先进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3)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在化工、炼油、能源、轻工、医药、材料和环保相关行业从事设计、开发、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就业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在考研方面,学生可推免攻读本院硕士研究生,近年来,考研录取率年均超40%,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985、211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如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
(五)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环境监测)
(1)新高考选考科目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2)人才培养特色
①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优势,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油气田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已逐渐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研发的领军人才。
②本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效显著,与多家石油石化企业、环境保护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及联合科学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③本专业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紧密围绕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和江汉平原生态修复方面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热点问题,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3)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运行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武汉、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每年有3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985或211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这些学生中,有超过半数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学府,进一步证明了本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卓越成就。
(六)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1)新高考选考科目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
(2)人才培养特色
①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旨在研究和开发高效、可持续的能量转换、存储和释放技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技术可以帮助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缓解电力系统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研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储能技术,如化学电源、超级电容器、储氢、储热等,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储能人才。
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现有湖北省杰青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优秀青年骨干人才1人、长江大学杰出人才1人、领军人才2人、菁英人才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100%。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学术论文百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8件、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
(3)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前景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针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在利用过程的存储需求,培养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较强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能源、动力、环境、汽车、化工、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此外,本专业毕业生可通过考研,进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的新能源专业进行深造。
4.文化活动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共设置组织部、宣传部、文体部、学科部、综合事务部、生活部、安教部7个部门,是提倡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学生组织。
学院团委学生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开展8次主题团日活动,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团学工作,2024年国家级投稿2篇,省市级15篇。在科技创新方面:邀请优秀校友、教师等开展讲座,加强专业认知教育。举办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2024年立项大创项目33项,在多项竞赛中获奖。文化育人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文化活动,开展毕业联欢等活动。举办体育赛事,参加校运动会获佳绩。成立辩论队,参加学校辩论赛。举办学院系列活动,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方面:2024年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17支队伍近130人参与。开展志愿服务和社区实践,23次活动近480人次参与。学风建设方面:加强课堂和早晚自习管理,严格考勤通报。举办考研、英语四级相关活动,组织高等数学期中考试。
分团委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及学科竞赛等活动搭建比课堂更宽广的锻炼平台。组织申报成功“长江大学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3项;其中校级立项22项,院级立项11项,组织推荐参加“2024年湖北省创新成果报告会”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组织进行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并推报优秀选手进入省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天正设计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二等奖1项;在2025年“长新杯”申报33项,推报5项。
5.优秀校友代表

|

|
王占生,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 |
刘生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办副主任 |

杨祖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届“杰出工程师青年奖”获得者 |

王建华,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6.学子风采

十佳大学生 叶泛 |

十佳大学生 陆栩洋 |




7.招生咨询方式
学院官网:https://chem.yangtzeu.edu.cn/index.htm
咨询电话:0716-8060458 张老师
0716-8060929 王老师
0716-8060114 蔡老师
咨询QQ群:739512471
